(1)四川广元朝天区,旺苍县
朝天区
朝天区土地总面积为1618平方公里,计24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0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9%;林地681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08%。全区平均每平方公里128人,人均土地面积11亩,远高于全省人均6.7亩、略低于全国人均14.4亩的水平;全区人均耕地1.11亩,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朝天地处秦巴山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属岩溶台地浸蚀中山、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年均气温10.2℃,冬冷夏凉,属低温次森林地区。区西南部和中部地域,崇山峻岭,沟谷纵横,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年均气温16℃,属中温中山区。南北地势相对高差1000米,垂直性气候明显。有”一河岸桃花山上雪,南田插秧北麦青“的季节差异特征。
区东北部海拔高,气温偏低,日照较西南少,无霜期较河谷地带短,春季气温回升较慢且稳定性差,秋季降温迅速。西部和中部地区,冬冷夏热秋凉,春季气温回升比同纬度地区稍快,河谷山口多,风多且大。降水多集中在夏秋,时空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频繁,东北部低温次森林地区,多出现冬雪、春旱、夏雹、秋雨。西南部和中部地区,多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等灾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旺苍县
旺苍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东邻巴中市南江县,西接朝天区、市中区和昭化区,南与苍溪县毗邻,北和陕西省的南郑、宁强县接壤。全县幅员面积为2975.864平方公里。辖15镇、20乡3个社区街道,2012年总人口45.82万人。地势北高南低,腹部低平。地貌由北部群峰雄踞,南部崇山突兀,腹部丘坝相间,溪河交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6.5℃,年降水量920.9毫米。广旺铁路、202省道公路横贯东西。
旺苍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特殊的地理地貌影响,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较长,山地气候明显。 全年平均气温16.1℃,历年最高气温39.0℃;历年最低气温为-7.2℃;全年无霜期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最多降雨量为2092.4mm,年最少降雨量为728.8mm,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55.3小时。
旺苍地貌复杂。相对海拔380-2281m,县城海拔458m。境内山、丘、坝兼有,地势北高南缓,腹部低平,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槽谷地带且横贯全境;北部鼓城山、光头山、云雾山、汉王山、老君山、欧家坪等群峰雄踞,构成米仓山西段主体;南部崇山突兀,壑谷纵横;腹部丘坝相间,溪河交错。地势北高南低,嘉陵江一级支流东河南北纵贯。
(2)四川德阳罗江
罗江县位于成都平原东北边缘的德阳市的东北角,东接中江县,西北靠安县。罗江县以罗江而得名。罗江,隶属四川省德阳市,西晋曾设为万安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罗江县的江河纵横,水源丰富,发源于安县鹿巴山的凯江由北向南纵贯文星、罗江县城;流经蟠龙,德阳市旌阳区的通江经中江县、三台县后汇入涪江支流。罗江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18℃,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6.7℃。
(3)四川西昌
西昌属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常年日照时数2367小时,其光照资源在我国同纬度地区具有优势,是发展太阳能的一块宝地。聚光光伏是一项全新的太阳能技术,太阳能电力转化效率超过35%。而传统最好的商用硅晶光伏板的能量转化效率仅为22%。
光伏是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新型发电系统,光伏大棚棚顶由太阳能光伏组件和薄膜组成。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的直流电会储存到汇流箱中,再通过电缆传输到并网逆变器,转换成交流电升压之后,并入国家电网成为生活用电。
(4)陕西汉中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境内洋县生存有全国一级保护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现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1区10县及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汉中是优质籼米的最佳适生区,被气象专家竺可桢誉为“中国水稻生长最适宜的地方”,也是陕西最大的优质稻生产基地。“汉中大米”米粒细长均匀、色泽清白、晶莹剔透、光滑油润、气味香纯,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畅销川、渝、鄂等地。
(5)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3~800米,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雅称“秦中”之说。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示范区。东西长约35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属于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关键主体部分。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光伏发电板在发电过程中不消耗任何能源、不排放有害气体,有效利用大棚棚顶,无需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将农业生产和发电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既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换,创造了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6)河南中原
中国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出土的的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中国所发现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据考古发现,大约1万年前,粟和黍在黄河流域已经开始被人为栽培,至距今8000年前后,发展出了以粟和黍为主要农作物的北方旱作农业,距今9000多年的贾湖遗址中发现了家猪的迹象。战国时期,由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中原密切相关。
农光综合基地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无污染零排放的特点,与高科技大棚(包括农业种植大棚和养殖大棚)有机结合,即在大棚的部分或全部向阳面上铺设光伏太阳能发电装置,它既具有发电能力,又能为农作物、食用菌及畜牧养殖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以此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主要有光伏农业种植大棚、光伏养殖大棚等几种模式。
(7)湖北武汉
渔光互补,是科学利用鱼塘资源及芦苇荡滩,开发清洁新能源的新型项目,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模式,并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潜力,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对土地综合利用与新能源产业结合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渔光互补电站建在鱼塘水上,水面的环境温度较地面的环境温度要低,因此形成了良好的日照、通风、降温环境,对延长光伏发电组件寿命、提高发电效率较为有利。
农光渔业综合基地对水产产业的开发与创新实践,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一塘养殖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养殖,改变了传统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实现了水产养殖附加值成倍增加,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初步实现了工厂化管理,走出了一条“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科学开发、综合利用”的新能源集约化发展和高效水产产业化发展之路。
(8)湖北宜昌
兴山县属三峡库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的故里,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柑桔生产历史悠久,早在1862年就有柑桔栽培,产品以锦橙和脐橙为主,全县柑桔栽培面积8.5万亩,总产7万吨。“兴山锦橙”是我国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柑桔专家、柑桔学科奠基人之一章文才先生七十年代初带领华中农业大学宜昌分院师生深入鄂西柑桔产区,进行群众性的大规模柑桔选种工作时,和兴山县特产局技术人员从兴山县高阳镇陈家湾“鹅蛋柑26号”果园中发现的枝变,经单株繁育而成的柑橘品种。“兴山锦橙”长椭圆形,果皮橙红光滑,果肉细嫩、化渣,酸甜适度,味浓汁多、香气浓,无核或少核,品质优。
(9)内蒙古、西藏草原
内蒙古依靠辽阔的疆域,丰富的牧草资源,拥有传统的畜牧业优势,是我国最大的畜牧业大省。2011年畜牧业产值达998亿元,占第一产业产值45%以上。内蒙古畜牧业产值占比在2001-2011年由38.9%上升为45.3%,反映出内蒙古近年来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畜产品主要由牛羊肉、牛奶和毛、绒构成。其中羊肉,牛奶,羊绒,细羊毛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在我国肉牛产业尚未成形之前内蒙古是我国主要肉牛养殖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肉牛养殖逐渐由放牧养殖转向圈舍养殖,目前内蒙古地区的肉牛养殖主要并入东北优势区。2011年牛肉产量49.7万吨,居全国牛肉产量第四位。2011年内蒙古肉牛存栏363.7万头,肉牛出栏306.8万头,牛肉产量达49.7万吨,占内蒙古肉类总产量的23.8%。
西藏的畜牧业独具特色,源远流长。西藏具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有各类天然草场QS 亿公顷,占全国天然草场总面积的l / 5 左右。其中,有人区067 亿公顷,无人区013 公顷。可利用草场053 亿公顷,占全区草场面积的663 %。西藏天然草场面积占西藏总土地面积114 亿公顷的712 %。草地面积在各类土地面积中所占比例之高,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西藏拥有的草地资源丰富多彩,其中高寒地类型是草地的主体,面积为076 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49%。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除牧区有天然草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外,农区可为畜牧业提供大量的人工饲草饲料。
西藏发展畜牧业,优势是拥有辽阔的牧场和丰富的水源,气温适宜。但是,西藏由于受地域环境的限制,家畜种资源远不及新疆、内蒙古等其他地区丰富,但却具有独特的生产性能和开发价值,耗牛、羊、马为主要牲畜,除此之外,还有黄牛、驴、骡、猪等牲畜。近几年,随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鸡、鸭、鱼等的饲养量也开始增加。
目前,西藏的畜牧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直到今天,传统的畜牧业仍在西藏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产品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对全区国民经济的贡献非常大,年相关产业产值达到8 亿多元,西藏75 %以上的外贸出口商品是畜牧产品或以畜牧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畜牧业累计对城镇经济和二、三产业提供的原始积累已达15 亿元以上。历史悠久的传统畜牧业仍然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10)东北
东北大米主要种植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广大平原地区,种植在极其肥沃的黑土地中,吸收了足够的氮、磷、钾等多种矿物元素,阳光雨露充足,又有纯净无污染的灌溉用水,生长周期一般五个月左右。独特地域优势,保证了东北大米独有的高品质。
真正的东北大米粒形短圆,长宽比约为1.6:1,腹白少,胶质率高,米色清亮透明。最知名的东北大米产地品牌当属“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吉林市的舒兰大米、万昌大米、前郭大米、梅河口大米、集安大米、珲春大米大荒地大米,哈尔滨的五常大米,牡丹江的响水大米,辽宁的盘锦大米和镇赉的嫩江湾大米等。
(11)甘肃定西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定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目前,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